當前,知識產權無處不在,它涉及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也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5月20日,集創新展示、信息共享、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為一體的開放式平臺——紅網知識產權頻道正式上線,這顯然有益于為提高全民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對于一個社會的發展來說,最重要的無非就是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又在于“知識與信息的生產、傳播與應用”。然而,在這一關鍵性的問題上,即有關知識產權的爭議、糾紛不僅繁多,且也極為錯綜復雜,甚至互聯網新常態下面臨著諸多新的問題與挑戰。
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無疑是信息產業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一些領域知識產權不太明晰,甚至導致一些倫理問題的產生。傳統意義上,一本書、一部影視劇等這些作品之間的界線是涇渭分明的,知識產權若被侵犯,則可以非常容易地被確認。然而在“數字化生存”的社會狀態中,我們越來越依靠互聯網,尤其是通過微信、客戶端來傳播與閱讀各類新聞信息,那么在傳播過程中,日益先進的數字技術使作品與載體變得愈加游離。
更進一步說,這些新領域引發的知識侵權爭議,無論是從市場規則,還是從法律層面,都無從下手進行解決。從定義上看,知識產權是一種知識財產權,即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財產權利”。實際生活中,這類知識財產的權利正在被模糊。比如,一些掌握大量用戶信息的公司,形成了所謂的“數據壟斷”,通過這一壟斷便利獲得巨額收益,卻與廣大數據信息讓渡者毫無半點關系,又無可行的方式來規避。不僅如此,廣大的用戶還要不斷忍受著各種廣告營銷信息自動推送而帶來的侵擾。問題是,作為一個法律概念,知識產權本身也普遍存在著過度被濫用的現象。
當然,這僅僅是信息化社會中知識產權問題顯現的冰山一角,其他的問題還有很多,包括一些傳統意義上的產權問題也未能有效破解。而對于公眾而言,無法厘清這些知識產權問題,造成社會上與此相關的案件糾紛不斷且難以化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知識產權缺乏本質上的理解。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是,各類有關知識產權知識的宣傳普及不到位,常識性內容的發布不夠及時;或者是宣傳普及的方式比較單一,沒有咨詢等互動環節,甚至是遠離宣傳對象;抑或是沒有形成一個常態化普及機制,等等。這些都在要求我們能與時俱進,在新常態下通過合適、高效且有針對性的路徑、方式與平臺進行知識產權知識的普及宣傳,最能真正有效地規范以知識與信息為主要要素的市場的運行。
因此,在政府部門重視知識產權保護與制度建設,以及強化市場執法的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在線進行宣傳推廣,創新普及知識產權知識的形式,常態化為公眾了解相關的知識、制度及案例,規避不必要的法律風險與糾紛,漸漸形成尊重知識產權的自覺意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來源:紅網 文/李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