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 繼二月河之后,中紀委官網“聆聽大家”欄目專訪了著名作家、民俗專家馮驥才。以反腐為主要職責的中紀委,為何選擇馮驥才作為專訪對象?專訪重點談了哪些內容?對此,8月28日晚,馮驥才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
新京報:中紀委的職責是反腐,而你是作家、民俗專家,中紀委官網對你進行專訪,你當時驚訝嗎?
馮驥才:不驚訝,也不覺得突然。我認為中紀委是想了解下社會各界對“反四風”是怎么看的,所以找到了我。而且,中紀委網站也不是第一次采訪我了。
新京報:上一次采訪是什么時候?
馮驥才:去年中秋前,王岐山書記到天津來,調研深入落實八項規定精神、糾正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情況,邀請我們開了次座談會。在座談會上,我談了談“反四風”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中紀委網站后來刊登了我在座談會上的發言。
新京報:這次專訪也是到天津找你嗎?談了多長時間?
馮驥才:大概半個多月前找到了我,談了好幾個小時。講了很多,有我從事的文化方面的內容,比如我為什么一直關注文化遺產保護?作家的社會責任,作家和群眾的關系,我的作品為什么都是描寫普通人的生活?還有民俗方面的內容,中秋節快到了,重點談了談傳統文化和社會風氣。談到社會風氣,也就談到了中央整治“四風”,也就談到了反腐。
新京報:去年的中秋座談會,你向王岐山直言,節日內涵被奢靡之風糟蹋變味了。
這次專訪,你還是持這個觀點?
馮驥才:去年我主要談的是我們的節日內涵被偷換了,比如中秋節,月餅本來是團員的象征,但卻變味了,變成了節日禮物,禮物當然是越豪華越好,這就注入了很多功利性的東西,越來越奢華,月餅原來的樸素的美好的詩意的概念也就被偷換了。表面看來月餅做的挺漂亮,可實際上丟掉的是一種傳統精神。這對做文化的人來說,很憂慮。不正之風、奢靡之風,毀壞了很多美好的東西。這跟官場風氣分不開,官員之間吃吃喝吹吹拍拍,推崇權貴。官場風氣影響社會風氣,官場風氣不清,奢靡之風盛行,社會風氣就不正。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官員的價值觀,政績觀,官員是需要有政績的,但如果官員只是從個人角度出發,從自己的政績角度出發,那么官場風氣就不能好轉。這就影響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影響社會的評價標準,風氣不正,歪的斜的就都出來了。這次(中紀委官網專訪)也講了不少這些觀點。
新京報:除了去年中秋前的座談會,你跟王岐山接觸的多嗎?
馮驥才:我跟王岐山書記接觸的不多,但他講的這條我印象很深,要讓官員“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我認為,“不敢腐”就是反腐,只有堅定不移的反腐,才能讓官員“不敢腐”;只有依法治國制度反腐,才能讓官員“不能腐”;只有真正解決價值觀問題,使官員有國家和民族情懷,為了國家和民族做事,才能達到“不想腐”。價值觀的問題不解決,不可能不想腐。
新京報:在座談會上,你對王岐山書記整治“月餅腐敗”、“反四風”的決心有怎樣的感受?
馮驥才:我聽王岐山書記的講話,絲毫不懷疑他的決心。他的決心,讓我們放心。這一年多來,從“反四風”到反腐,讓我們清楚看到了兩條。第一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誰,都不能違反黨紀國法;第二條就是黨紀國法神圣不可侵犯。中央推進“反四風”和高壓反腐,這其中蘊含的深刻意義、使命價值,明天可能比今天看的更清楚。而且從“反腐”到“防腐”,這不是短時期能解決的,這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需要堅持不懈去做。
新京報:今年中秋快到了,對這一年的“月餅腐敗”治理,你滿意嗎?今年的月餅有沒有被偷換了概念?
馮驥才:治理效果很明顯,月餅店里的豪華月餅少多了。但是現在還是有一些人認為,現在是非常時期,過一段時間還會回到原來吃吃喝喝、吹吹拍拍的狀態。怎么樣讓這些人認識到,原來的吃吃喝喝、吹吹拍拍,才是“非常時期”;現在的“反四風”,才是回歸到正常狀態,這是重點。也就是說,怎樣讓那些被動的“反四風”的官員,從被動的不大吃大喝、公款消費,變成主動的不大吃大喝,這是重點。
新京報首席記者王姝
(原標題:新京報專訪馮驥才談反腐:王岐山的決心讓我們放心)